2022-12-02
當前共有 人瀏覽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對病毒的起源,有以下三種推測:
第一種推測:
病毒是生命進化過程中原始生命物質的延續,古代海洋里存在的一些生命物質以非細胞形態,通過寄生在其他細胞內,逐漸成為我們所知道的病毒。
第二種推測:
病毒是細胞失去某些結構與功能,退化而形成的。有些細胞長期寄生在其他細胞中,寄生細胞的某些結構與功能逐漸退化而消失,保留下來的部分就成為病毒。
第三種推測:
病毒是細胞的退行性生命物質。在細胞的生存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一些物質逐漸脫離細胞獨立存在,但是這部分物質沒有獨立繁育能力,只有重新進入細胞中才能煥發活力,于是發展為寄生狀態。
病毒跟細菌是有本質區別的。病毒屬于一種非細胞性的生物,它具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而且病毒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細菌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器,細胞膜等,而病毒是沒有的。細胞可以獨立的進行繁殖,復制并不需要活細胞體。這是細菌跟病毒的本質區別。
據統計,即使是健康人的呼吸道內,平均也駐扎著174種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發現病毒的近親,其余90%還十分陌生。得益于這些“陌生人”,過去一個世紀生物技術在探索中迅猛發展。至今,國內外學者仍致力于探索“病毒與健康”的關系,比如病毒的致病性、結構特征等。弄清這些問題,才能做到有效預防。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病毒威脅,人類逐漸掌握了更多主動權。
病毒雖然有害,但病毒也成為研究生命活動的工具,更多地服務于人類健康。比如,醫學界利用病毒研發出多種滅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刺激肌體產生抗體,如百白破制劑、甲肝滅活疫苗、流感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利用噬菌體病毒治療細菌性疾病,或消滅致命性抗藥細菌;將病毒制成精確制導藥物,特異性攻擊癌細胞;基因編輯技術中也常用病毒作為載體,引入新基因片段。
截至2018年6月,70%以上臨床試驗中的基因藥物載體為病毒。利用噬菌體病毒治療細菌性疾病,或消滅致命性抗藥細菌;將病毒制成精確制導藥物,特異性攻擊癌細胞;基因編輯技術中也常用病毒作為載體,引入新基因片段。
近30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病毒和新病毒性疾病被發現,比如HIV病毒導致艾滋病、SARS病毒造成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病毒引起甲型H1N1流感。迄今,已知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根據生物學特征、基因型和致病性的不同,又細分為不同的科、屬和亞種。
煙草花葉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縮寫TMV,為RNA病毒,是煙草花葉病等的病原體,屬于Tobamovirus群,是目前煙草生產上分布最廣、發生最為普遍的一類病害,對煙草的危害極大。煙草花葉病和番茄花葉病早為一般所了解。葉上出現花葉癥狀,生長陷于不良狀態,葉常呈畸形。煙草本是生長在墨西哥的一種植物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哥倫布、麥哲倫等發現“新大陸”時見到當地人有抽煙的的習慣,便把煙草帶回歐洲。
之后,煙草很快便繁殖開了。這種病毒通常作用于植物。
黃熱病病毒屬于黃熱病科黃熱病毒屬的病毒,為RNA病毒,具有嗜內臟性及嗜神經性,在室溫下容易死亡。
19世紀時,海地還處在西班牙和法國的統治下,一場黑人獨立運動正在醞釀。負責管理海地的將軍與士兵們卻都因為身體逐漸泛黃、頭疼發熱,重病身亡。法國3萬大軍被病魔纏身,消磨得只剩3000人,只得倉皇地逃離海地。
泰勒爾經過7年的努力,1937年找到了研發黃熱病疫苗的方法,致命的毒株最終演變成了安全無毒的黃熱病疫苗——17-D疫苗。17-D疫苗生產超2800萬劑,成功終結了黃熱病作為主要傳染病的歷史。
泰勒爾也憑借疫苗研制方法,摘得1951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防止本病的重點措施。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于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卷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在英、德、法等語言中,當時均用由拉丁文“pestis”演變而來的“pest”一詞來稱呼這種鼠疫大瘟疫。由于黑死病是一種極為兇險的傳染病,傳播非常迅猛,于是在講羅曼語和日耳曼語的國家和地區,很多地方在房屋的墻上觸目驚心地寫上了一個大大的“P”字——警告、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人,要小心迅速躲開。就像黑死病會傳染那樣,在墻上寫“P”字的做法仿佛也會傳染似的: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墻上,一個街區又一個街區的屋墻上,均出現了一個個黑黢黢、瘆人的大大的“P”。
有關于黑死病的最早記載是在1348年有一名叫博卡齊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的。而在歷史中對黑死病特征記錄,有一些是關于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于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就使得一些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都是由一種被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的。這些細菌是寄生于跳蚤上,并借由黑鼠等動物來傳播。不過由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
引起鼠疫的鼠疫桿菌直到1894年方被發現,而感染鼠疫的嚙齒動物(如鼠類)由蚤叮咬傳染給人,這個經由鼠類、蚤類傳染的途徑也遲至1898年方大白于天下。故14世紀的歐洲人對鼠疫這種烈性傳染病,肯定是毫無招架之力的。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在世界范圍內被人類消滅的一種傳染病。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潛伏期平均約為12天(7-17天)。感染后的初期癥狀包括:高燒、疲累、頭疼、心跳加速及背痛。2-3天后,會有典型的天花紅疹明顯地分布在臉部、手臂和腿部。在發疹的初期,還會有淡紅色的塊狀面積伴隨疹子而出現。病灶在幾天之后開始化膿,直到第2個星期開始結痂。接下來的3-4周慢慢發展成疥癬,然后慢慢剝落。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18世紀70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牛痘,人類終于能夠抵御天花病毒。
1820年代,英國發明了預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達三分之一。后來,發達國家逐步控制了這種疾病,但非洲農村仍有流行。
1967年開始,進行最后一次大規模消滅天花的活動?,F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以下兩個實驗室中,即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以及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VECTOR),以供研究之用。
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并且為此舉行了慶祝儀式。世界衛生組織的檢查人員在最近兩年里,對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滅天花病的東非四國——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和吉布提進行了調查,發現這四個國家確實已經消滅了這種疾病,于是發布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消息。
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成功消滅天花。這樣,天花成為最早被徹底消滅的人類傳染病,天花曾奪去數億人的生命。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它分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來才發現的流感病毒將歸為?。―)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豬、馬、蝙蝠等多種動物感染和發病,是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等人與動物疫病的病原。
這些疫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性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呼吸道癥狀。流感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易感者與感染者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而傳播。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可以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其中的H和N分別代表流感病毒兩種表面糖蛋白)。流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動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動物,但是豬比較例外。豬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們主要感染的還是豬流感病毒。少數動物流感病毒適應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流感分類
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稱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稱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
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2500萬~5000萬人因流感失去生命。一般來說,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免疫系統馬上展開反攻,大多癥狀可在一周內緩解。如果免疫力較弱,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感染,比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腦炎等,危及生命。
諾如病毒,又稱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 NV)是人類杯狀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 HuCV)中諾如病毒(Norovirus, NV)屬的一種病毒。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寒冷季節呈現高發。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爆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都有類似結果。在中國5歲以下腹瀉兒童中,諾如病毒檢出率為15%左右,血清抗體水平調查表明中國人群中諾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屬于自限性疾病,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公眾搞好個人衛生、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要養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習慣。
諾如病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人們常把它稱為“冬季嘔吐病”。根據2013年發表的系統綜述,全球52.7%的病例和41.2%的爆發發生在冬季(北半球是12月-次年2月,南半球是6-8月),78.9%的病例和71.0%的爆發出現在涼爽的季節(北半球是10月-次年3月,南半球是4-9月)。
乙肝,又稱為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肝炎,嚴重影響肝臟功能。
人們第一次發現乙肝是在1964年,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土著中發現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1970年觀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顆粒。
乙肝病毒顆粒非常微小,有的呈現出棍狀,有的呈現出球狀。在這些病毒顆粒的表面,長著許許多多的粒子。人體的防衛大軍能夠識別出這些形狀各異的病毒粒子,因此,科學家制成了專門的疫苗來對抗乙肝病毒。
我國是世界上患乙肝疾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為控制病情,1992年以后,我國的新生兒就要接種乙肝疫苗,使得兒童患乙肝疾病的幾率大大減少。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于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癥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全球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總人數在9萬人以上?,F今唯一對抗方法為注射NPC1阻礙劑,埃博拉病毒需透過NPC1進入細胞核進行自身復制,NPC1蛋白于細胞間進行運輸膽固醇,即使阻礙劑會阻擋膽固醇的運輸路線造成尼曼匹克癥,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絕大多數的爆發都是短暫的時間。NPC1阻礙劑也能對抗馬堡病毒。
2003年,中國爆發SARS疫情(俗稱非典型肺炎),并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
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數中)。中國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國臺灣: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病毒宿主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報》報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與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 CoV),進一步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學證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貍是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直接來源。這豈不是與石正麗的報告相矛盾,SARS病毒的源頭到底有幾個。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中國北方的果子貍身上并未攜帶類SARS的冠狀病毒(SARS-CoV),只有廣東地區,那年冬天的果子貍身上攜帶著這類病毒。這表明果子貍可能只是病毒的一個中間宿主,它可能是被中華菊頭蝠感染,從后者身上得到了這種病毒??傊?,尋找SARS病毒源頭的工作還在繼續,徹底消滅SARS還有待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2014年2月,徐德忠等發表于《醫學爭鳴》上論文指出,中華菊頭蝠為非典樣病毒(SARS-like-CoV)而非非典病毒(SARS-CoV)的貯存宿主,即中華菊頭蝠為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CoV)的貯存宿主。
接著SARS非典,我們講一講新冠病毒,雖然這種病毒名為“新型”,但是冠狀病毒這個東西,早就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了。
2003年,中國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在全球引起近萬個確診病例,造成900多人死亡。那段戰戰兢兢的歷史,我們肯定都沒有忘。導致SARS的,就是一種冠狀病毒。
2012年,沙特阿拉伯首次發現“中東呼吸綜合征”,造成全球1000多個確診病例,其中近400人死亡。導致“中東呼吸綜合征”的,也是一種冠狀病毒。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世衛組織2020年1月命名;SARS-CoV-2,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2020年2月11日命名)。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及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后常見體征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腎衰竭,甚至死亡。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異治療方法。但許多癥狀是可以處理的,因此需根據患者臨床情況進行治療。此外,對感染者的輔助護理可能非常有效。做好自我保護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衛生,堅持安全飲食習慣等。
2020年8月,有關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征:高傳染性和高隱蔽性。9月,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10月,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在鈔票、玻璃等表面存活近一個月。12月23日,英國繼又發現了另一種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
2021年1月15日,英國已發現了一種來自巴西的變種新冠病毒。2月21日,據今日俄羅斯報道,在印度各地發現了多達240種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變種。3月30日,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在日內瓦發布,報告顯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新冠病毒最初來源地。
預防方法
到底應該如何預防感染冠狀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議要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接觸野生禽畜,杜絕帶病上班、聚會。從武漢等地外出旅行歸來,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應根據病情就近選擇醫院發熱門診就醫,并戴上口罩就診,同時告知醫生類似病人或動物接觸史、旅行史等。具體建議如下:
一、加強個人防護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發熱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觸時要佩戴口罩。
2.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觸摸過公共設施后、照顧發熱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病人后、探訪醫院后、處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觸動物、動物飼料或動物糞便后。
3.不要隨地吐痰。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4.加強鍛煉,規律作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二、避免接觸野生禽畜
1.避免接觸禽畜、野生動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購買活禽和野生動物。
2.避免前往動物農場和屠宰場、活禽動物交易市場或攤位、野生動物棲息地或等場所。必須前往時要做好防護,尤其是職業暴露人群。
3.避免食用野生動物。不要食用已經患病的動物及其制品;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冰鮮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時要充分煮熟,處理生鮮制品時,器具要生熟分開并及時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三、杜絕帶病上班,聚會
如有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居家休息,減少外出和旅行,天氣良好時居室多通風,接觸他人請佩戴口罩,必要時建議及時就醫。要避免帶病上班、上課及聚會。
四、及時就醫
從武漢等地外出旅行歸來,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應根據病情就近選擇醫院發熱門診就醫,并戴上口罩就診,同時告知醫生類似病人或動物接觸史、旅行史等。
除以上的方法外,建議有條件的單位和家庭,加裝布魯舍NMP納米光電離子空氣殺菌器,對空氣進行實時消毒殺菌,保持空氣健康安全。
除了上述病毒之外,近些年還有幾種導致大規模傳染病的病毒,也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2005年,H5N1型“禽流感”在東南亞爆發,數百人得??;
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就是“豬流感”病毒,在墨西哥露面;
2014年,非洲幾內亞爆發“埃博拉病毒”,當年就造成了11000人死亡;
2014年,南美的智利發現“寨卡病毒”,到2016年,寨卡病毒的傳染被列為國際緊急衛生事故。
最后,布魯舍公司提醒您:注重空氣實時安全,保障家人健康呼吸,防控疫情,人人有責。
上一篇:你想要的露營打開方式,這里都有
下一篇:幾乎每家酒店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